活動海報
活動引言
近年,不論從文化導向的都市再生、創意城市的建構、甚至到共享城市或社區的倡議,在在都體現了對於都市發展的新典範或都市問題的新解藥之追尋。這些概念在逐漸被引介及實踐在台灣的過程中,一方面它們可能成為另一種寰宇理性的後殖民工具;另一方面它們在政策移轉的過程中,除了可能為我們的城市及社區帶來質變外,其概念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形與在地化。這場論壇中,我們希望很廣泛與批判性的討論這些新發展概念或典範,在台灣(或大台北區域)的植入、變形及其可能的遺憾。
活動資訊:
- 時間:107年11月16日(五) 18:00-20:30。
- 地點:華山光點二樓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 主持人:金家禾/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
- 引言人:林文一/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所長
- 與談人:
張容瑛/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邱于芸/臺灣土地開發股份公司總經理
活動照片
影片分享
編者序
辛晚教《功不唐捐:辛晚教教授文化、民俗、戲曲、儀式與城市規劃論文選集》編者序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文化空間研究與規劃實踐是辛老師學術生涯中,最精彩、最經典、也最具原創性的部分。辛老師畢生奉獻在都市計劃研究所含工作及任教計42 年(1968-2009),並擔任三屆所長計有九年。於擔任第三任所長期間(1994-1997),特別把他在傳統戲曲的豐厚涵養,以及多年文化關懷與實踐所積累之社會參與能量,藉由碩、博士論文的指導、文化空間規劃主題的實習課操作、國科會研究案的提案執行、文建會與台北市政府大型計畫案的主持投入、和尋求小額財源每年辦理研討會等學術活動,帶領都計所老師、同學組成文化空間規劃研究團隊,成員除我本人外,主要包括:古宜靈、廖淑容、吳慶烜、黃勝雄、楊敏芝、郭倩如、沈明展、洪佳慧、林政逸、吳怡彥等幾屆碩博士班同學,大量投入到戲曲、文化空間與城市發展、文化產業的研究及規劃議題實踐,積極把「文化」帶到國土與城市規劃實務之中,成為專業領域的重要組成元素。這項文化導
向規劃(Culture-oriented planning)的學術創舉,從傳統戲曲的在地文化出發,不但突破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研究重點,以及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的國際學術主流範疇。在國內空間規劃專業領域中,更突破沒有文化城市規劃論述之傳統,也留下了許多重要成果與建樹。他們包括-文化生活圈規劃的論述提出、城市文化硬體(展演)設施的規劃、孔廟禮制空間活化、歸綏戲曲公園與寺廟文化空間改造等經典之作。在研究所最後十餘年間的努力,辛老師把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從1968 年中興大學時期創辦以來的這塊老招牌,再度擦亮成為研究所的重要發展特色。
辛老師常說:「工程不能使城市變偉大,文化才能使城市變偉大。」在學術的社會實踐上,辛老師以其廣博的人文學養及在文化空間研究上的創意,不但長期參與到文建會、文化部等政策會議,更藉由難以計數的台北市有關文化城市建構的各項文資與城市發展審議等會議的參與,影響了陳其南、陳郁秀、邱坤良等時任文建會主委的決策,以及陳水扁、馬英九、郝龍斌等幾任臺北市長的重要施政。這個參與及實踐過程中,辛老師以其受人敬重的學術風範與說話份量,把過去所積累的研究成果,推展實踐在近代台灣的文化政策與市政建設上。對於文化與空間專業實踐的結合,辛老師是臺灣當代重要的領導學者,當之無愧!無疑的,文建會(今之文化部)、臺北市與市政府、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他們的發展也都因為有了辛老師而更精彩。
除了對台灣規劃體制及空間計畫、政策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外,辛老師畢生數十年從事戲曲與文化空間研究成果之厚重與治學精神,足為後進之典範楷模。特別是2004 年退休後,以其多才,更是嘔心瀝血,積極寫作,應邀參與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著作不斷,香飄兩岸。在2016 年的一次聚會,辛老師交代我編輯出版他的文化與空間規劃之研究論文集,留世紀念。幾經收集,今編輯以專書形式呈現如后。辛老師畢生的文化心志,盡瘁於斯。本書之能乘願完成,特別感謝師母鄭美麗女士、女兒辛淑翰女士、辛建宗導演,以及本所的各項支援,尤其張容瑛教授與都計所第19 屆同學的用心協助。本論文選集內容分成孔廟的禮制空間和釋奠儀式、儒家學說;戲曲;台灣民俗信仰與其儀式;文化城市規劃專題;寺廟文化與城市空間發展研究等五大篇章。前四篇是孔廟禮制釋奠、戲曲文化與民俗儀式的創作性論文;最後一篇則以指導學生的合作論文為主,許多是經審查的學術期刊著作。所錄文章,皆為經典,堪值傳世。
學生 周志龍 2018 年 謹記
辛晚教教授紀念館
http://xinwanjiao.blogspot.com/
購買書籍
博客來《功不唐捐:辛晚教教授文化、民俗、戲曲、儀式與城市規劃論文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