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研究半世紀 曾國雄登世界高被引學者
全球資料分析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27日公布《2018高被引學者名錄》(2018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都市計劃研究所講座教授曾國雄入榜,名列全球學術影響力學者之林。消息傳來,全校師生都同感榮耀。
根據科睿唯安公司排名標準,同年度同學科領域中被引次數排名居世界前1%的論文,可稱為「高被引論文」,而這些論文作者則可入選「高被引學者」,意味在同一研究領域中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研究成果對於所屬領域貢獻卓越。
查詢Google學術搜尋(Google Scholar)結果,曾教授發表論文被引用總次數超過三萬兩千次(32113次),單自2013年至今,五年內被引次數也超過一萬八千次(18830次),甚至遠高於許多獲得諾貝爾獎級學者。
得知獲選為全球高被引學者,曾教授非常高興。他表示,自己從未主動爭取過任何「需要申請」的學術獎項,而這次是因論文在國際上被國際學者引用次數排名而獲獎,正符合自己的原則。論文「被引用」無法一步達成,只能靠長期累積,入選全球高被引學者,對自己半生投入研究是很高的肯定。
「其實曾老師已獲得過很多的國內外學術獎,但他真的都不在意,只有這次比較開心!」曾教授研究室助理指著櫃子上許多被束之高閣的獎座,包括國科會三次傑出研究獎、兩次傑出特約研究員獎、教育部國家講座等都是國內許多學者一生努力也不見得能達到的成就。然而對曾教授而言,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能夠持續投身研究、提攜後進,帶領更多人在研究之路前進,並透過研究有效解決各種問題,才是他最心心念念的事。
打破許多人對學者只活在象牙塔內的成見,曾教授的研究著重理論與實務結合,特別注重於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以前的研究問題所考慮的各要因之間都假設是線性且是獨立性(Linear and Independence),但實際上各要因之間都存在相互關聯性,且需考量各面向之因果關係,並判斷影響程度大小,才能找到方法解決。」
他長期投身「問題解決的研究方法」,埋首「多評準決策(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CDM)」,相信無論任何問題,只要經過有系統的分析,一定能有解決方式。他的研究領域不侷限特定範圍,橫跨不同領域都能適用,因而被列為「跨領域(Cross field)」學者。
回顧曾教授的成長歷程,於二次大戰期間,1943年五月出生於瑞芳火車站前日商三井株式會社宿舍,此時父親已被調往菲律賓擔任主管,太平洋戰爭後音訊全無,加上日軍無條件投降,從此家道中落,還好後來靠著舅舅資助進入基隆中學(初中與高中)求學,遇上一生感念的數學老師李生田,啟發他對學習的興趣,更培養了他深厚的邏輯基礎。
高中畢業,他選擇就讀當時學費最便宜的大同工學院工商管理系(今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繼續強化理論學習,畢業服役後,再進入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今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成為第二屆學生,從此一生與學術研究為伍。
曾教授提到,在都研所學習期間,拓展自己過去所學視野看到都市規劃、運輸、環境等不同部門整合的重要,啟發自己對於跨領域中系統科學的看法;後來赴日留學,再深入「經營專攻」,更強化了「管理學門之多學域整合」的觀念。尤其自己1973年在日本求學時,遇上了國際能源危機,更體認到解決能源問題必須同時滿足振興產業、國民需求、節約能源與環境保護等各種決策考量,因而堅定走向「多準則研究決策」。
留日學成後,曾教授先後交大、開南等公私立學校服務,但他始終沒有忘懷母校,至今不只學期間每個星期在都研所義務開課,寒暑假期間還開辦研究方法夏令營和冬令營,免費傳授畢生研究絕活,傳承在校研究生和各校教師,致力提升研究水準,進而增進國際論文發表機會與能量,以發揚臺灣學界的影響力。歷年來許多年輕學者經過他的指導,得以順利發表論文、教職升等,更持續參與研究團隊,加入共同傳承後進的行列。
曾教授說,自己的方法其實說來也沒有什麼祕訣,最重要就是「一步一腳印」,一開始邏輯基礎扎穩,然後能夠看到「故事」(問題意識),再運用多層面方法分析解決,自然能夠看到突破。而除了埋首苦練之外,他更鼓勵年輕學子多參與國際學術社群與國際研討會,並且勇於承擔學術服務工作,不要過度計較自己的付出,只要認真,有一天就能被看見達成追求的目標。
從初任教職開始,曾教授每年都積極爭取資源出國參與國際會議、並到各國拜訪學者討論學術,每次國際會議總是不分場次坐在最前排,積極筆記、勇於發問,因而受到國際學者注目。開始承接國際相關學會重任後,更積極帶領學生參與各項國際盛會,持續與國際學界接軌。
相較於這幾年學界開始出現人才外流疑慮聲音,他倒是一點兒都不在意,深信人才「走出去也會走回來」。秉持這樣的理念,他總是激勵學生,研究不一定要在自己的地方,只要有能力,世界各地都可以嘗試,「到各國繞幾圈,又會回到自己的家鄉」。
此外,他也提醒年輕學子,選擇研究議題與發表時不必太過設限,不只議題應該更多元,也不必拘泥特定的期刊。即使投稿沒有被接受,也不必因此挫折,總要堅持下去並尋求更多機會。他還叮嚀研究學者,不要以為通過升等門檻就好,更不要以缺乏補助或資源不足為由耽延,獲得外在的激勵和支持固然很好,但並非唯一要素。他期望政府能投入更多資源鼓勵研究,不過有實力的人應該直接做而非仰賴政策,才能更受國際尊敬。
「除了研究,還是研究」是所有曾教授門生對老師的共同觀察,數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唯一只在乎研究與教育。學生、中國文化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沈高毅就推崇他不光學問底蘊深厚,更是以身作則帶領學生的典範。他感念老師每年總積極參與很多研討會,引進最新的研究觀念,而且心胸開闊,不因為自己的背景就排斥與其他國家、領域連結。他更難忘老師曾題給自己的勉勵:「樂觀進取,追求卓越」,時時提醒自己,就算論文不斷被退稿也不要退縮,仍然要勇往直前,追求進步。
2017年,沈高毅和曾教授共同合作出版《“New Concepts and Trends of Hybrid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Taylor & Francis Group, CRC Press》,整理當今最新、更準確的MCDM框架,並以真實實例介紹方法。每本價格從英鎊折算臺幣大約七千元,但曾教授放棄版稅等收入,要幫助更多學子不受經濟因素影響,有心學習就能獲得支持。
儘管2013年因為心臟問題動刀,此後無法像過去一樣搭機出國研究,但曾教授至今仍然孜孜矻矻從事研究,也不放棄任何與國際連結的方式,唯一的目標就是期待能將自己過去所累積的資產如數傳承下去,培育出更多比自己更優秀的下一代。站上世界高被引學者排行榜,他勉勵年輕研究者在研究生涯路上,必須更主動走入現場,實際了解問題,最重要是「有恆」,不要因為年紀、資歷等各種外在原因而停滯。
心繫研究半世紀的曾教授說,在這條研究路上,他還要持續創造更多的可能。